用半电池来研究NMC竟然是不可靠的!

【研究背景】半电池(将相关电极与锂金属电极配对)是工业界和学术界对正极材料进行电化学分析常用的手段。金属锂具有稳定的参比电位和高比容量,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锂离子,对电化学反应的干扰最小。然而,金属锂对有机碳酸盐的高反应性使其得到的电化学性能可靠性受到质疑。电解液成分的降解可能导致电池过早失效,这导致...

锂离子电池电极制造最新技术之“干电极”的发展

【背景介绍】锂离子电池(LIBs)的成本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极的制造工艺。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制造通常采用slurry-casting (SC) procedure即湿法涂布工艺,这限制了电极的厚度。为了克服这个限制,solvent-free (SF) procedure即干法制造工艺是一...

研究发现富锰基NASICON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压滞后原因

钠离子电池中的富锰基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型正极材料,因电压高、原材料丰富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因充电/放电曲线存在明显的电压滞后,导致可逆容量较低,从而阻碍了其应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赵君梅联合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勇胜,从晶体结构上解释了富锰基NASICON型正极的电压滞后原因,...

国际领先!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煤基锂电负极材料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7月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北京组织行业知名专家,对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及宁夏煤业完成的煤基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成套技术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石科院、北京化工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七位资深专家组成评价委员会,评委一致认为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开发的煤基锂离子电池石...

新技术突破电池容量理论极限

给电动汽车充电通常需要10小时或更长时间,即使采用快速充电方式,也至少需要30分钟。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最新开发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可将存储容量提高到理论极限的约1.5倍,从而使电动汽车能够在短短6分钟内充满电。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新一期《先进功能材料》杂志上。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的效率取决于负...

Fe纳米团簇提高SiO负极首效至87.2%

北京科技大学赵海雷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表面改性策略,以显著提高SiO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ICE)。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在SiO表面均匀包覆Fe纳米团簇成功制备了SiO@Fe负极材料,分散良好的Fe纳米团簇实现了与不可逆锂化产物硅酸锂的欧姆接触,有效地降低了电子传导势垒,并促进了硅酸锂在脱锂过程...

超声技术出手,给电池做无损“体检”

当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发挥着核心作用。近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大)获悉,该校黄云辉和沈越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锂离子电池超声扫描成像设备,并在第十五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展览会上正式发布了最新产品。该产品从基本原理到软、硬件集成均由华...

新技术可从海水中提取熔盐 用于钠电池

目前,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手机和电网等。据外媒报道,受益于新的研究,钠电池技术或将取代锂电池,其中包括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熔盐制成的电池。Shenlong Zhao博士开发的低成本钠硫电池,容量可达锂电池的四倍。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可再生储...

回收退役电池正极能将其转换为负极材料?

【研究背景】随着锂离子电池市场的不断扩大,电池的循环/再利用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储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商业的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的合成(如LiCoO2,LiNi0.8Co0.1Mn0.1O2,LiMn2O4等)通常通过调控单晶或二次颗粒多晶形貌来赋予其高的振实密度以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与之相对...

全固态电池中界面反应的本质和其抑制策略

【研究背景】固态锂金属电池由于其高安全性和高理论能量密度等优点而成为广受关注的新一代电化学储能设备。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具有和有机电解液(~10mS/cm)相当甚至更高的离子电导率而被广泛研究,但电解质与氧化物正极之间严重的界面副反应阻碍了硫化物电解质全固态电池长循环性能的实现。此外,全固态电池中正极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