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成林教授:学术领航者,智慧之光照亮科研之路

晏成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现任常州大学副校长,曾任苏州大学能源学院院长、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德国莱布尼茨固态和材料研究所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等。晏成林教授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球高被引科...

推动固态电池研发:黄建宇教授

黄建宇,燕山大学和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以来以电子显微镜为主要研究手段,从事纳米力学与能源科学研究工作20多年。在电池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多种纳米力学和能源材料透射电镜-探针显微镜(TEM-SPM)的原位定量测量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制造出可在高真空度电镜中工作的锂电池,发...

武汉理工大学徐林:纳米线固态电池

徐林,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2013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哈佛大学(2013-2016)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6-2017)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纳米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固态电池、水系电池等高安全电池体系,...

一文了解青岛能源所武建飞研究组

武建飞,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负责人。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日本电子(JEOL)、韩国三星中央研究所等新能源技术研发机构从事储能材料和器件开发,海外开发研究工作长达20年,主持或参与了多项日本NEDO...

陈立泉:中国锂电突围从宁德时代开始

陈立泉,1940年3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固体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

变废为宝——贾传坤

贾传坤,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导,致公党长沙市委常委,第十三届长沙市政协委员,长沙理工大学储能所所长,湖南省首批团队百人计划负责人,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印第安纳普渡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担任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储能工...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焦丽芳

焦丽芳,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担任Battery Energy 副主编,eScience,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期刊编委,中产协静电纺专委会副主任...

从专业到事业,人生赢家宋忠孝

宋忠孝,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主任助理,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2014年获中国“产学研创新个人奖”,2013年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点...

石墨材料:主流负极的“危机感”——专访北京化工大学宋怀河教授

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之一,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最终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动力锂离子电池追求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趋势下,市场对负极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硅基负极、金属锂负极、金属氧化物负极等为代表的新型负极材料的研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同时这也反映了未来负极材料产业...

畅谈硅碳负极产业化开发现状及未来前景——专访天津师范大学张波研究员

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之一,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最终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动力锂离子电池追求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趋势下,市场对负极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硅基负极、金属锂负极、金属氧化物负极等为代表的新型负极材料的研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同时这也反映了未来负极材料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