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太空的电池专家:大连化物所张洪章

2025年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由航天驾驶员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任指令长。其中,张洪章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

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添砖加瓦”——安徽大学朱凌云教授

朱凌云,现为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海外引进国家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其薄膜合成制备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和省部级电池材料相关科研项目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40余件,在固态电解质和电池材料方面获授权专利15件。近年来在全固态电池三元正极表面包覆、硫...

碳纳米管技术领军人物——清华大学魏飞教授

近日,清华大学魏飞教授成功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今年3月,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魏飞教授也赫然在列。此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先生——马骋教授

马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马骋教授于2006年在清华大学(北京)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3年和2013-2016年分别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

一文了解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固态二次电池材料与器件课题组

固态二次电池材料与器件课题组以中科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无机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及国际科技前沿,以固态离子学为基础,开展单价阳离子导体材料及其电化学器件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基于锂离子导体材料的二次电池,如固态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基于钠离...

深耕电池30余年——陈军院士

陈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eScience期刊主编。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在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化学、固体电极制备以及新型电池电极...

攻坚锂离子电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研究员

黄学杰,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并兼任锂离子团队负责人。自1996起任课题组长主持物理所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工作,提出了氧化物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率先开展了高电压钴酸锂的研究和耐高温循环的尖晶石锰酸锂的研究。发展出高功率纳米磷酸铁锂材...

固态电池产学研携手共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涛研究员

张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书记、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态锂电池及其相关固态电解质、金属空气电池、钠离子电池、碳基复合电极材料、新...

做有用的研究——哈工大教授/索理德创始人慈立杰

慈立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深圳索理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索理德)创始人、董事长。在碳材料等领域有20多年的研发经历,在国际高端学术期刊发表了30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33000,h因子80。目前带领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在新能源材料...

锂离子电池发展的见证者:厦门大学杨勇教授

杨勇,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强特聘教授,现任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主席(任期:2024-2025),国际电池杂志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主编和国际锂电池会议(IMLB)顾问执委,入选美国电化学学会会士(FECS)。主编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460余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