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正文

比亚迪钠电交流纪要

锂电中国 2022-12-01 08:29:35

钠电定位:只要锂在20w以上就会做钠电的,定位在续航低一些的车型用,预计23年年底,储能和大圆柱预计到24年,更要看24-25年碳酸锂降价的速度,如果还是在40w的高位,其实还是可以进一步推进降本,其实到26年之前锂电始终高位,钠电就有窗口期去玩。


内部进度:目前刚对材料进行了测试,中试12月安排,23Q1同步进行A样和B样的认证,预计23年6月会有初步结果,但是领导要求下可以节奏加快,如果A样跑1000圈问题不大就可以激进的推,赶上海鸥23Q2上市,如果不理想就要23Q3上市。海鸥希望23Q2上市,定价6w-8w,希望钠电和锂电版本同步上市,钠电定价6w,锂电定价8w,目前两者定位差不多。


技术路线选择:层状氧化物为主,普鲁士蓝也在考虑,但是压实密度比较低只有1.6,聚阴离子不考虑电导率和倍率不理想所以不考虑。目前主要的瓶颈是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预计24年能突破到160wh/kg,可以比较好的应用在动力。


正极:目前钠创、振华做的比较好,吨价5w,铁酸钠基理论成本能到0.24元/wh,华纳新材有关系优势,也不排除后来者居上的可能性。


负极:目前百思格、贝特瑞做的比较好,吨价9w/8w。


其他钠电团队的评价:有了合适的材料,实验室测试阶段数据可能很好,但是电池厂生产工艺有很多knowhow,锂电厂家在真正量产会更有优势。


Q:BYD对于钠电的定位?


锂只要在20w以上,我们还是会做钠电的,定位在续航低一些的车型用,这块也是对锂的补充,不会成为主流的路线。另外就是循环寿命做到5000次左右,我们也有准备推出储能钠电,另外就是二轮车市场的大圆柱也会做。


Q:中试的进度?


其实现在中试都刚开始安排,12月安排,还要测试,我们电池动力上要有A、B、C、D样,一般可以做A、B就可以,我们比较快。A样手工样件,基本性能、电芯做出来测一下,测试几个包,做几个国标认证,装车pack的认证,做A样测试同步测试B样,投入量更大,因为有A样验证的初步结果,有些阻抗、初步结果出来,B样改善优化一下,放大量投入2w支左右,A样就2000支左右。到了B样对应电池包数量就50w量左右,同时电芯pack层面测试,配方设计方案优化一些。A样B样基本是同步的,所以基本要2023年6月左右所有的结果才能有初步的结果,才可以决定23年第一款搭载车型。


Q:下游应用?


海鸥a00级别的新车去用,上市会晚一些LFP续航400公里,钠电300公里,可以等钠电一起做,本来二季度要上市,但是时间太赶了,也不排除有可能。只要前面a样跑了一百圈问题不大的话可以比较激进的推,但是可能如果测试不太理想,要等到3Q在上市。但是节奏要求很快,希望2Q要上,只要前期做的数据结果都可以,前面有些结果出来有信心,能量密度可能很快会有结论,pack很快能匹配起来。但是跑了1000次左右,可以有底气可以同步。但是量产交付会比较慢,要到3Q末才会交付。


Q:车的定价?钠电版本vs锂电版本?


目前的材料成本其实和锂电差不多,650元/kwh,系统要做到1.5,790元。其实比较贵,没有优势,但是到23年年底或者24年我们这边车装的快也没用,因为这个产业链还没有装好,我们目标是大批量装车的时候,一度电降低到500,只要640元/系统,比锂电的750元/系统相比还是便宜110。海鸥6w-8w,应该就是钠电6w,锂电8w。我们推的风险就是1)能量密度,上游材料突破不达预期,低能量密度和成本没有优势,性价比没有锂电高,明年上半年都达不到锂电的性价比,尤其是23年上半年可能锂电会降价,可能就更没有性价比;2)到23-25年如果有超预期的产能贡献,那成本降低到接近20w的时候,我们的优势也会不明显,所以对于钠电的态度也是要边走边看的,也是要看那点本身规模放量降本的速度,其实短期很难提升到,应该要25年左右,中期的时间,但是基于现在成熟的材料,把成本降低下来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速度不一定能赶上这个速度。钠电降低到1.5可能更快,那么性价比还是可以的。可以超过铁锂,消费者定价也会买单,信心也更强,如果24-25年更要看碳酸锂降价的速度,如果还是在40w的高位,其实还是可以进一步推进降本,其实到26年之前锂电始终高位,钠电就有窗口期去玩,可能到时候钠电就算做到高能量密度,但是也只能在小众的车型,低速车a0级别应用,相比锂电还是便宜。


Q:产能?产能规划?


我们在南宁有5GWh的规划,南宁主要做方壳,目前基建已经在搞了,然后到2023Q3上设备调试安装,23Q4调试后同步和动力、储能同步开发,同步一起做。南宁应该东盟工业园,同时做混动电池和新型电池(钠电),现在已经基建做完了,23Q1上设备,23Q3设备运行,23Q4就搭载C样的动力产品,现有产线都按照锂电去做没法改,现在要保现在的生产交付没有改。


Q:钠电的进展?


动力方面:9月底老板开会基于储能是最先做的研发已经做了一些相关的实验数据,已经做了大半年,一些循环数据、倍率、能量密度这些指标,循环可以做到2500次最好,用到动力上其实看到希望,现在LFP循环3000次大于80%,可以做到2500次左右,钠电方面做到2500次优化以后其实就已经比较接近了。能量密度没有优势,循环如果不长的话,哪怕一次续航短一些,经济性也能体现出来。正极是层状氧化物的路线,看不同厂家材料,130-140wh/kg,最高就是供应商主要是振华、钠创,做的比较好的。还评估了江苏翔鹰、容百、华纳新材,整体做的比较好的还是钠创、其次振华。硬碳是贝特瑞和百思格,我们材料有评估过,但是不会去买。性能上国产的贝特瑞和百思格。


Q:负极材料供应商对比?


百思格左右300,首效85,压实密度做到1.5左右,循环寿命主要是正极影响的,匹配比较好的钠创可以做到3000次贝特瑞克容量290/g,首效83,循环寿命2000,压实密度1.45-1.5左右的水平。可乐丽克容量做到320mah/g,首效86,压实密度1.55-1.6


Q:负极原材料价格?


百思格报价略贵,吨级别9w左右,贝特瑞8w左右。


Q:负极对能量密度的影响?


正极电压平台设计的活性物质利用率,所以实际上做的时候会有短板,客容量会偏低,硬碳300左右,层状氧化物只有150左右,如果正极提升,短板就少了。负极如果也能提升,那负极用量少,空间让给正极也可以提升,只是现在直接的短板效应还是正极更显著。负极的提升空间也不大。负极产业化是主要的瓶颈,负极做得好的不多,正极路线百花路线,相对比较集中就是硬碳,软碳还是相对来说没有硬碳材料综合性能更好。


Q:正极材料的对比?


层状氧化物和三元材料类似,都在3.4左右的压实。中科海钠:铜铁锰基,比容量现在可做到克容量130-150mah/g,工作电压2.5-4.2V,能量密度145,工作温度范围比较高,循环4500周,可以两周重放,0.5C比1C高一倍钠创:克容量130-155mah/g,能量密度130-160,工作温度-40-55度,循环大于3000次振华新材:克容量135-145mah/g,能量密度135,做到125-140,循环2500-3000次,我们还在跑,做到2800次左右华纳新材:克容量125


Q:正极提升的空间?


材料需要继续优化,虽然是层状氧化物,也有不同的金属类别,也会有差异,可以通过调整金属的成分比例改善压实和循环寿命。


Q:正极材料的价格?


振华5w/吨,钠创5w/吨,其他几家还没有量出来,容百6w/吨,华纳新材6+w/吨,翔鹰 4w/吨


Q:华纳新材的团队情况?


有这个优势,因为里面的团队是BYD的博士,本身学校也是做钠电的课题。未来还有做商业团队tianjiao的创始人,也是个海归的创始人,技术团队比较强大,有实力。另外还有一个之前BYD锂电的也是公司让他内部退休的成员,也是公司的高管和大股东,只要他东西做的好,也和老板是同学,肯定性能没问题,资源方面配置也会好很多,但关键还是要产品说话。至少这个平台资源可能会比别的更有优势。送样测试一下安排没问题。已经有测试,准备做中试,目前做的是实验室小样测评小料,层状氧化物路线没有振华和钠创高,差的是克容量和循环。循环现在水平只有1500次左右,克容量可以做到145mah/g,比其他家155左右要低一些。


Q:正极材料性能的突破需要多久?


其实大家一开始都是同一起跑线,只要大家在同一起跑线,有一些后发经验都会比之前更快,这不是锂电的材料,当然层状氧化物和三元有一定相通,但是也有一些差异,有不同的工艺knowhow,哪怕我做的晚,但是只要团队有一些经验技术,其实做起来也很容易追赶其他家,因为其他家做钠电也没有做很早。


Q:做到比较好的能量密度需要多久?


层状氧化物做到160wh/Kg,有可能做到220wh/kg,但是循环寿命不一定能满足要求,同时满足倍率、低温这些性能。行业我们要求135,状氧化物做到有的可以做到145之间,快的话24年就能做到160。层状氧化物类型。


Q:层状氧化物中不同材料路线的对比?


相对比较主流的正极路线是钠创的铁酸钠基、磷酸钒钠,中科海纳铜铁猛基,做到145,比较牛逼,循环大于4500,倍率5C相对1C达到50%。钠创测出来是135左右,但是之后还是优化有希望做到160。铁酸钠基vs铜铁猛基其实要综合看,目前算出来的成本理论值,中科海钠铜铁猛基软包电芯电池BOM成本是0.26元/wh,钠创的铁酸钠基BOM成本可以做到0.24元/Wh,铁酸猛基0.31元/Wh,磷酸钒钠要达到0.35元/Wh


Q:储能和大圆柱的进展?


储能钠电就看循环做上去,做到5000次,计划到23年年底,24年装到电池上去。大圆柱没那么快,会比动力更慢,24年没到。


Q:普鲁士系列路线和聚阴离子路线?


我们现在还是坚持层状氧化物还有普鲁士蓝路线,动力也会考虑用。聚阴离子倍率会比较差,电导率不太理想,不在考虑中。普鲁士系列白160wh/kg,有结晶水的问题,导致压实密度比较低,产品不稳定,生产制造中加工性能不稳定。理论成本BOM会到普鲁士蓝0.26元/Wh。


普鲁士、容百都有做普鲁士,但是压实密度比较低,只有1.6


Q:怎么看待行业内其他的玩家做钠电?材料科学是否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其实大家思路都差不多,维科会偏向做二轮车市场,传艺、维科都做一些储能场景,消费类场景,宁德各种厂家都会推,电动车会推A+B的方案,其实其他家布局这块不难理解,能量密度低,对应场景就是消费市场其实是比较快,循环也够用了,加上这几年做动力材料的需求拉动太大了, 他们都是瞄准动力市场去供应锂电的。原来做锂电也一直都比较贵,锂电方案性价比比较高。他们没有做系统,系统集成能力会更差。可以先做一些选对相对的领域,相关细分市场有没有选准,如果需要用锂电的性能,钠电搞不定就会比较痛苦,比如能量密度不高、低温倍率性能比较高,成本又有优势,包括和客户也有关系,也要看锂电产业链碳酸锂。材料要好,但是电池厂也很重要,可能工艺水平,电解液配方,设备能力都会有不一样。生产过程的管控和关键控制要点温度、湿度和设备参数的优化,其实和锂电是一样的,有很多关键的要点。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本文地址:http://libattery.net/news/details657.html

1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我有话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