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硅碳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依据各企业官网、官微及行业公开信息等,本文共整理了40家硅基负极相关企业。
1.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自2017年启动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以来,贝特瑞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经过数年技术攻关,提出了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池解决方案,涵盖高镍三元正极、硅基负极原位包覆技术,以及高安全微纳涂覆技术和自由基、阳离子原位固化技术,有效解决了固态电池固-固界面接触差的问题,实现了电池安全性与比能量的同步提升。
目前,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量产一代,现已开发至超高容量第六代产品。
贝特瑞与国联研究院联合攻关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成功攻克了硅基负极材料界面不稳定、首次效率低、循环寿命短等关键技术难题。
2.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
杉杉股份新型硅碳材料已实现量产出货,并在宁波硅基工厂后续规划中加大产能设计,进一步提升供应能力。杉杉股份宁波4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产能基地,一期产能已投产,且部分工序2024年12月已满产。
3.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璞泰来透露公司硅碳负极产品已经向市场小批量出货,这些高性能的硅碳负极材料主要供应给下游的头部消费电子客户。璞泰来在安徽芜湖投资建设的硅基负极项目正在加速推进,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首批硅碳负极产能将建成并投入生产;在四川紫宸,璞泰来的一期10万吨产能项目已经完成了工艺与设备的验证工作,部分产能已经基本完成试产并全线贯通。
4.上海市翔丰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翔丰华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硅碳负极产品已移交国内外多家电池厂商进行客户测试,具备产业化基本条件。翔丰华表示,公司生产的高容量硅碳负极产品(XFH-3)具有457.6mAh/g克容量和95.4%首次效率,达到行业龙头企业水平。
5.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据中科电气透露,公司一直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同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进行相关前瞻性研究,在硅基负极材料(包括面向固态电池的硅碳负极)、新型碳材料负极、锂金属负极等新型负极材料方面均有开发和产品布局,其中,硅基负极目前已建设完成中试产线,且有产品向客户送样测试并获得认可。
6.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4月,上海洗霸获得了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IATF 16949:2016符合性证明(全球汽车行业的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标准),覆盖业务范围为新能源电池材料(固态电解质、硅碳负极和硬碳负极材料)的设计与制造。
上海洗霸与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合资成立山东亘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产品介孔硅碳负极材料、介孔硬碳负极材料、介孔软硬碳复合材料、均孔碳材料等。目前,硅碳沉积均孔碳基材料产业化已实现年吨级产线,相关产品已进入批量供货阶段;十吨级及百吨级硅碳沉积均孔碳基原创生产装备正在设计中。
7.深圳索理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索理德“SOLID”第一代硅氧负极中试放大,开发第二代硅氧负极;2020年,索理德第二代硅氧负极中试放大、第二代硅氧实现批量应用;2021年,索理德华南中试实验室筹建,第三代硅氧负极产品进行开发,第一代纳米硅碳成品开始中试;2022年,索理德完成Pre-A轮融资,筹建3000吨/年产线,布局1000吨纳米硅碳产线;2022年10月,索理德山东百吨硅氧碳生产线投产。
8.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4月25日,道氏技术在2024年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已布局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固态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部分产品已经批量测试或出货,公司硅碳负极目前已形成一定产能规模,并已在多家电芯客户实现销售。
9.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天目先导2022年底公司分别在河南许昌、四川成都积极布局新一代硅基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公司目前实际产能已达45000吨/年,其中硅基负极材料产能12000吨/年、硬碳负极材料产能10000吨/年、固态电解质产能3000吨/年、可定制化石墨负极材料产能20000吨/年。
10.北京壹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壹金新能源在硅负极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拥有十余年经验,已成功开发出新型硅碳、预锂硅氧和预镁硅氧负极等系列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栈式硅负极材料解决方案。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江西宜春,山西太原两大生产基地,不仅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研发和生产体系,还在欧洲、日韩等市场积极布局,与全球各大头部的电池厂商客户建立了长期深度合作关系。截至目前,覆盖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无人机、eVTOL等多个高增长行业,进入多家头部企业的供应链。
11.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硅宝科技硅碳负极已完成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销售的关键跨越,这标志着公司在高端新能源材料领域实现了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2024年,硅宝科技累计实现百吨级销售,其中新型硅碳产品取得吨级突破。随着3000吨/年产能建设推进,硅宝科技正重点扩产预镁硅氧和新型硅碳产品,加速硅碳负极在高端电池市场的商业化进程。
12.石大胜华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眉山基地从2023年开始筹建,至2024年10月底,第一批硅基负极设备已投产,2025年1月底具备5000吨的产能。产品已实现百公斤订单出货,并在海外达成首批1%订单,与头部公司达成合作意向,预计在2025年动力电池领域占据一定供应地位。
石大胜华硅基负极已进入B样阶段,与太蓝、赣锋、卫蓝、清陶等头部固态企业有密切接触,并与部分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
13.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在技术方面,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临近,国轩高科也已经开始推进硅基负极的研发生产。2024年年底,国轩高科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的专利。摘要显示,该负极材料的主体材料为锡掺杂的预镁氧化亚硅,在所述主体材料表面依次包覆碳层、二硫化钼掺杂的聚苯硫醚包覆层。
14.四川华宜清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华宜清创依托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孵化成立,主要聚焦于低成本、高比容量和长寿命锂离子电池硅基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独创的“一步法”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技术,拥有超高容量、高首效和高倍率,在新型硅基负极产业链中处于领先地位,凭借成熟的技术工艺路线,成本远远低于同类硅碳产品。
15.四川长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3年底,四川长虹新材料建成年产1000吨硅碳负极材料及年产20吨金属锂负极材料生产线,主要布局“化学研磨”、“原位多级包覆”、“产品高效应用”核心技术,重点布局生产1200到2000mAh/g容量规格的纳米硅碳产品。公司梓潼经开区纳米硅碳项目已实现量产。
16.创普斯(深圳)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山东创普斯新能源年产18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1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启动,项目一期已于2023年7月正式投产。
17.埃普诺(深圳)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埃普诺目前已通过材料ISO三体系认证,部分硅碳产品已通过CNAS检测认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NSC-X系列硅碳负极材料已具备生产能力,内江105亿元硅碳负极项目一期12万吨2024年投产,邢台6万吨项目签约。目前集团已规划在全国部分地区建立年产三十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
18.广东东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6月,东岛新能源3000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落地,公司硅碳负极产品有超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纳米硅碳负极材料、氧化亚硅负极材料。
19.上海昱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昱瓴新能源CVD沉积硅碳负极(对标美国G14),比容量可达1900~2200mAh/g (含硅量不同,可生物基,可树脂基),膨胀可以控制在25%左右,已经通过优化低于市场平均成本。沉积硅碳负极用途:动力、高端数码、固态电池等市场。
针对固态电池,通过技术、工艺和设备创新,特别是独创“材料特性处理”技术,增加了多孔硅 和多孔硅碳的导电导离子层,比容量可以做到2700~2900mAh/g左右,自身具有三维孔隙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离子性能、机械性能、稳定性,高缓冲/抑制体积变化,解决了固态电池新适配负极的难题。多孔硅碳用途:动力、高端数码、固态电池等市场。
20.常州硅源新能材料有限公司
气固多相悬浮反应器技术是当前硅基负极量产的关键瓶颈。硅源新能具备独立的气固多相悬浮反应器研发设计能力,基于清华大学魏飞团队的技术,目前产业化进度领先,是硅基负极材料行业强有力竞争者。
21.浙江格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格源新材料致力于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的创新与规模化制备,聚焦多孔碳、气相沉积装备和新型硅碳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已经具备百吨级硅碳负极和多孔碳产能,正在建设500吨硅碳负极和500吨多孔碳产线。
22.德图堡新材料科技集团
2025年4月,由德图堡集团投资的大成(广宁)竹基硅碳负极项目入驻广宁县。
23.江西江铜硅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4月,江铜硅瀛新能源项目举行签约暨开工仪式。作为江铜集团与南昌大学全面深化合作以来的首个产业化项目,南昌大学教授团队研发的硅碳负极材料技术将在九江共青城市实现转化。一期建设电子级硅基气体及硅基前驱体项目,投资8亿元,用地100亩;二期建设2万吨新型硅基负极材料。
24.浙江嘉兴星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嘉兴星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由浙江省硅材料领域重点研究院团队、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和碳材料领域专家组建,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硅碳负极材料技术路线,通过对核心工序的自主研发和设备创新,开发出性能优异的纳米硅碳负极产品。目前,微孔纳米硅碳已经送给下游客户试样,产品性能得到客户的认可,正在积极推进量产。
25.安徽邦德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邦德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纳米级硅碳负极材料及浆料导电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5万吨纳米级硅碳负极材料及20万吨配套新型导电剂。
26.赣州立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赣州立探年产50吨硅碳负极材料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该项目已于近期竣工,并完成了环境保护验收公示。
27.碳一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24年2月,碳一集团与准格尔旗人民政府签订了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双方就年产3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投资建设及上下游配套产业引进等事宜进行深入交流。
28.四川积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4年2月,四川积力新能源6000吨硅烷联产硅碳负极材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将新建年产6000吨高纯硅烷装置,年产1000吨硅碳装置。
29.衢发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衢发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项目,项目一期拟投资250000万元,建成后形成年产20万吨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其中15万吨/年石墨负极材料、2.5万吨/年高性能硅碳负极材料、2万吨/年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0.5万吨/年新型特种负极材料)。
30.江苏镭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4年5月,谷城县与江苏镭纳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高纯纳米粉体和硅碳负极材料及其装备制造生产基地,投资总额120亿元,占地100亩,分期实施。
31.湖北匠芯新材料有限公司
湖北匠芯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型硅碳负极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年产3000吨新能源电池硅碳负极新材料等。
32.安徽湛为气体有限公司
安徽湛为气体硅烷气项目总投资67975万元。据规划,硅碳负极原料项目整体分为两个阶段,一阶段项目由安徽湛为气体有限公司建设5000吨/年硅烷气装置。二阶段项目由江苏华中气体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苏州实验室实施,计划投资6.8亿元,建设年产2000吨新型纳米硅和相应的配套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
33.浙江中宁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宁硅业5000t/a硅烷与5000t/a硅碳负极材料项目,项目产品包括硅烷5000吨/年,其中生产硅烷产品2500吨/年,用于生产硅碳负极材料2500吨/年;多孔碳(用于生产硅碳负极材料)25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5000吨/年。
34.国佳(内蒙古)新材料有限公司
硅基负极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建设1200条粉体生产线,建成后可年产10万吨硅碳负极材料。
35.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兰溪致德的三代硅负极产品分别为初代硅氧产品,预锂化硅氧产品,及新一代硅碳产品。其中第二代预锂化硅氧负极材料各项性能优于日本龙头企业,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次新材料(国内),成功导入电动汽车的高首效硅氧材料;第三代产品硅碳负极材料与美国高端产品性能相当,成功导入高端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中,实现了进口替代。
36.山西华智新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华智新能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设4条先进硅基负极生产线、2条硅基前驱体生产线。
37.蚌埠吉孚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蚌埠吉孚力新材料年产5000吨多孔碳项目总投资2.5亿元,生产物理法活化椰壳基多孔碳,产品将用于超级电容碳与硅碳负极骨架。
38.安徽清能碳再生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清能碳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多孔碳及硅碳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拟投资32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500吨硅碳负极材料,2000吨多孔碳材料。
39.矽立科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
2024年12月,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矽立科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签署20000吨硅碳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42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5亿元。
40.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2024年8月,港航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硅碳负极项目”中试线厂房在大邑县正式开工。近日,中试线项目顺利完成带料试车,成功产出第一批硅碳负极材料。
信息来源:各企业官网、官微及网络公开信息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本文地址:http://libattery.net/news/details2639.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邮箱:libatterychina@163.com
北京: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金隅嘉华大厦C座904
010-62980511
山东:山东省临沂市鲁商中心A12-1503-1
0539-8601323
锂电中国(libattery.net)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北京贝特互创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02324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35676号
我有话说: